《 我理解的 和田玉 》
大家好!
我是北京的“卢沟桥”。初识玉、初学玉。
请允许我谈一点我最近的体会吧。
偶然的机缘,我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获得了一块“真正的玉”。说起来,大家或许感觉奇怪——玉,不是很常见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过去见到的常常是“假玉”,或者说根本不是玉,而是替代品。
这次不同,奇怪的是,我得到这块玉以后,上心的把玩、观察,居然发现——玉有些细微的变化。感觉有了油润的感觉。这引起了我对“真玉”的无比兴趣。这样,我开始关注玉,关注玉的品种、产品、产业。
我发现,新疆和田,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着得天独厚的和田玉。和田玉,也是中国(软)玉的顶峰——所谓玉“大学”中的玉“重点大学”是和田独有的白玉—羊脂白玉;另外,和田玉有皮色。
其实不少地方的玉石都带有皮色,但是,不如和田玉皮色美丽摄人。听说还有有:“宁要和田一块石、不要它方一块玉”的说法。可见,获得一块真正的和田美玉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一件事情。
和田玉中,所谓“子料”应该最有代表性,倍受爱玉之人的喜爱。但是,7000余年的玉石文化,使它的原料近乎枯竭,这应该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初涉玉文化,是个绝对的新人。
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北京,大的、信誉度、美誉度高的商业机构中,没有玉、或者极少卖玉的柜台,几乎完全被(翡)翠制品占领。
和田玉,不是世界闻名的玉吗,为什么没有或者说占领不了“主流市场”呢?为什么只能存在于像北京“臭名昭著”的古玩城(假货聚集地的代名词了)之类的地方呢?
为什么?这些日子里,我思考过这个问题。
或许是受众、喜爱它的人太少?
或许是“内行”太少?
或许是大众不接受玉?
或许是商家信誉度、美誉度差?
或许是产品形式落伍?
或许是行业规范不够?
或许是曲高和寡?
或许是孤芳自赏?
或许是假货太多、价格不规范、漫天要价、随意侃价等等?
但是,我感觉:宣传、普及工作不够,企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产业是一个主要原因。
总体看,没有形成产业的行业,是没落的行业、行将衰落的行业。普通老百姓“玉不如翠”的想法是常见的。姑娘小伙的的身上,经常会见到佩带翠的,玉,很少(汽车行业为什么在国内迅速发展,得益于老百姓的巨大需求。)。翠,据说是进口的多,而玉,是我们自己产的东西。自己的好东西,没有获得主流渠道,这事玉业的悲哀呀。
北京有个中国工艺美术馆,在复兴门。是我国第一座国家级工艺美术博物馆,1990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
因为在我家在附近,记得开馆的时候,我们去过一次,看到了四件翡翠珍品:山子《岱岳奇观》, 花熏《含香聚瑞》,插屏《四海腾欢》,提梁花篮《群芳揽胜》。但是,现在,几乎已经找不到“中国工艺美术馆”的招牌了,因为,它已经出租给了百盛集团,成了“百盛商场”,仅仅在五层一半的面积里,保存着尚存的“珍宝馆”,估计昂贵的租金,仅仅依靠门票收入很难维持,搬家是迟早的事情了。或许,也是中国工艺美术馆为了维持自己的庞大的开销,把产权出租给了百盛集团。
在假货横行、(翡)翠制品“霸市”的今天,和田玉的出路在哪里?
或许我多余感慨了,“内行”的人会告诉我,“不是这样的,和田玉,年年涨价呢,市场前景好的不得了!”我也见到新闻中这样的报道,比如:某某和田玉料一块就多少公斤、多少公斤,价值多少多少。呵呵,这完全是新闻的猎奇,只能出现在报纸的花边新闻版块。
和田玉近的7000的美誉,难道是靠这样的新闻炒做才能唤起老百姓的认可吗?
和田玉近的7000的美誉,难道是靠这样“偶然的奇闻来烘托其价值的吗?
和田玉近的7000的美誉,难道是仅仅是“收藏”吗?
和田玉近的7000的美誉,难道是靠这样“未来会涨价”的炒做才能创造市场前景吗?
和田玉近的7000的美誉,难道是靠这样“撂地摊儿式”的推销才能生存吗?
和田玉近的7000的美誉,难道就不能进入或者占领“主流市场”、(超级)百货商场?
我困惑!
玉、和田玉,它的产量好象也不小。按照新疆宝石检测研究中心岳蕴辉工程师的说法“且末、叶城、若羌的最大一个矿山的产量都超过了100吨。新疆1998年的官方统计是260吨,目前新疆全年的产量早已超过1000吨。”如果说原材料开采量稀少,看来不是这样。
和田玉——进入消费主流,才是和田玉,乃至玉(器)行业的唯一出路。与(翡)翠抢夺主流渠道,才是才是和田玉,乃至玉(器)行业的唯一远景。
——这是一个爱好玉的新人的一般的、朴素的看法,让大家笑话了吧。
现在,和田玉的价格、价值,不是和田玉的用褒者、爱好者的“天堂”。定价权,不在他们手里。
收藏和田玉的第一手、第一家,应该是各类拥有矿山、矿脉开采权的人,然后进入流通领域、加工领域。原石资源枯竭是一个原因,层层加码,行业价格混乱,也是难以形成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或许是:没有过硬的、知名的、和田玉的名牌、品牌,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老百姓、收藏者、爱好者,不知道什么是“著名商标”、品牌。收藏者、爱好者,搞不清楚玉的价值,怎么能花钱投入呢?
一个定价权不在市场(收藏者、爱好者——顾客)手中的产业,能形成产业吗?
仅仅依靠所谓的“行家收藏”、期待增值,和田玉,又怎么能形成产业呢?
难以形成产业,和田玉(包括其他的玉、玉器行业)怎么能不市场越来越小,怎么进入主流销售渠道呢?
撂地摊儿式的、小门脸式的、没有领航的著名商标(比如香港的周大福金器什么的)的销售模式,怎么能与主流销售渠道商家的信誉度、美誉度相提并论?
仅仅靠“梦幻式的、发横财式”的期望未来手中的美玉能升值——而购进和田玉——引起价格攀升,能缔造一个市场、一个产业吗,肯定的说——不能。
培养消费群体,和田玉——进入消费主流,才是和田玉,乃至玉(器)行业的唯一出路。与(翡)翠抢夺主流渠道,才是才是和田玉,乃至玉(器)行业的唯一远景。
各位大哥、大姐,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冒昧发言,请大家海涵!
绝对新人 卢沟桥
2006年5月19日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