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玉》(佛教题材的“吉利”观)
一时兴起,提笔《为什么只雕除了观音、弥勒、钟馗,没别的了?》
许多朋友畅所欲言,十分健康的回复,使俺欣喜万分。感谢大家的参与。难道是因为和田玉历史悠久,就常常见到观音、弥勒、钟馗(罗汉)这些中国传统的雕件了吗?
——仁涛法师开示(南阳西峡县城三公里的燃灯寺)
曾问过他,如何拜佛、修学佛法。他的回答是:“先学做事、做人、做好人;学佛法,先学国法、爱国、爱教、爱家。”
他说:“真正的学佛人,应把所有的人当作众生,他们能与我接触都是生生世世的缘份。劝化一个恶人比渡化一百个善人的功德还要大,因为一个恶人能使成千上万的好人不得安宁。度化他们也是为社会分点忧,为国家做点事,也算报了国家的恩了。调解过不下去的家庭离婚,双方都能得到精神解脱,避免了杀夫杀妻的祸患,既稳定了社会又安定了大局,怎能说招惹事非呢。”
佛教不同于天地神祗。皇天、后土、雷公、电母、山神、土地、水神、河伯......这些都一一成了供奉的对象。敬奉神祗的目的,是为了求神免祸、消灾祛病、降福赐财。财迷者,求神发财,官迷者,求神保佑连升三级......这些人不种善因,妄求善果,神若有灵,又怎么会随人所欲,予取予求呢?
两千多年前,释迦世尊就告诫弟子不得迷信。世尊在《般舟三昧经》中说:“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又曰:“不得卜问请崇,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吉日良时。”
............ 通过仁涛法师开示,我们可以看到,佛件玉雕不是我们拥有了,就是“拜佛、修学佛法”了。身上挂着佛牌、佛像,就可以“免祸、消灾祛病、降福赐财”了,这严重与佛教本意相悖,可以说是:大不敬!
为什么这么说?
世尊在《般舟三昧经》中曰:“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又曰:“不得卜问请崇,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吉日良时。”
............ 十分明确,不赘述。
............ 通过仁涛法师开示,我们可以看到,“先学做事、做人、做好人;学佛法,先学国法、爱国、爱教、爱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国佛教一贯倡导的重要目的。另外,“佛门礼仪”在“如何尊敬佛像”篇中也记述道: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 试想,俺等天天“把玩佛像”与手掌,是不是也是对佛的不敬?这个话题撂下、玉德”的话题也撂下,再侃侃“做事、做人、做好人”。
玉器之美,和田玉器之美,人所共知,不赘述。但是,观各个有关(和田)玉器之论坛、媒体,教育我们识别假货的文章、报道、警示、方法比比皆是,为什么?有些卖佛教题材(和田)玉器的商家根本“没有资格”,是对佛的亵渎——“做事、做人、做好人”不过关。
——那么,(佩带)佛教题材的玉雕,能带给我们什么?
时时告戒我们:戒 贪、嗔、痴。
............ 学佛,是由起信而求解,由求解而实践,因实践而获证,其实所谓实践,所谓修持,也就是降伏烦惑,断除习气。
我们的烦惑习气,有多生多劫与生俱来者,有此生生后环境熏习者,这些烦惑习气,大要言之,不外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及贪、嗔、痴、慢、疑等烦恼。
由上述的烦惑习气,而导致这颗妄心,贪染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解法——造诸恶生。
因此学佛者的修持,也就是断除烦惑,除伏妄心。但要断除这多生多劫俱来的习气,谈何容易?声闻四果,修到阿罗汉的地位,才能断除见思二惑,而尚有尘沙惑和根本无明存在,所以“断惑”实不是一蹴而成的事。
不过,“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经过长久的修习磨练,终能使真心渐显,习气渐消。但修习磨练,以我们在家学佛立场来说,并不全需要觅入深山古寺,与社会隔绝,才可使五欲六尘之念泯灭。因为烦惑习气往往是随人事接触而发,因此,借一切顺逆的人事境遇而进行磨练,也是降伏烦惑的方法之一。
并且,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也并不以解脱自己之苦而满足,所以发菩萨心,修六度万行,不但度己,也要度人。
............ 在修持磨练的过程中,约有下述情形:
我们在未学佛之前,终日间烦恼妄想,以妄为真,实因贪嗔痴三毒遮蔽真心,以致堕入主观而不自觉。一旦宿世善根成熟,遇善知识开导,皈依佛门,但在初学的时修,往往是信疑参半,精懈不定。
同时,我们的烦惑习气,不对治还罢,对治之下,愈觉得妄念起伏,难以抑制。譬如初修持者,于念佛、止观、或禅定、持密之际,愈想便一心不乱,愈觉得妄想,杂念接踵而来。这并不是我们在修持时妄想杂念特别多,而是在平时,妄心对境攀缘起伏,不为我们所觉察罢了。但在这种过程之时,我们只要精进不懈,时时觉知一切事相的顺逆,好恶,是非,爱憎,皆是妄心的虚幻分别,日久之后,定力渐强,慧力日增,烦惑习气也就日渐消除。
............ 如果说,佛教题材的“吉利”观是什么,那么,常常佩带,可以使我们远离贪、嗔、痴,是正根。
............ 管窥之言,望朋友们指教!南无阿弥陀佛 ............
卢沟桥
2006年9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