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注册 登陆 帮助

www.minghengyudao.com

玉者,遇也.

世人云:可遇不可求.盖因有缘.

 

红颜易老,白骨易销,唯玉不老.

百年之后

人皆黄土,而玉色未减一分.

万年之后

海枯石烂,而玉纹不销一缕.

玉之年可谓久远矣.

 

 

 

鸣亨玉道

站点日历
«2023 年 12 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我的分类
首页(102)
公司概况(1)
美玉共赏(48)
玉界杂文(11)
和田玉知识(6)
心路历程(5)
最新日志
鸣亨玉道金秋十月大酬宾 全场7折特惠
佩玉的女子
古意与格调——浅谈玉雕山水牌的追求
每周一炫:【和田玉平安扣挂配】
玉想(一)
品石玉雕工作室——陈小林先生简介
艺术的责任
陈小林先生:清荷展玉缘
和田玉的细度、致密度与交织度——玉质
青莲
最新评论
回复:玉器的收藏是投资
回复:玉器的收藏是投资
回复:分享:《艺术的责任》
回复:玩玉心得
回复:一生花下相厮守
回复:一生花下相厮守
回复:一生花下相厮守
回复:一生花下相厮守
回复:琢玉
回复:(转)玉想 (节选)
最新留言
签写新留言

再感
感慨
友情链接

站点统计
blog名称:鸣亨玉道
日志总数:102
评论数量:158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566616
建立时间:2006年8月15日
日志搜索

用户登陆
用户名称:
登陆密码:
密码保存:
古意与格调——浅谈玉雕山水牌的追求
By  鸣亨玉道 发表于 2014/9/5 21:15:00 

  最近,读了青年画家王文英的《古意与格调》的文章,很有启发,联想到了我们和田玉雕中的玉牌。


  先分享下这篇文章的部分章节:


  美术理论家陈传席曾说过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众所周知,美术的要义是要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中国的绘画将美传达给欣赏者的同时,还期望再传达一分虚灵,一分澄澈,一分诗意。

  也就是说,创作者在传达自己审美理想的同时,还期望再传达一分精神追求,讲究的是气韵、格调,要营造一种超自然的气氛。


  因而,中国画自然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一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的延伸。


  所以,著名画家石鲁先生说:“画山就是画人,画人格,画精神,画自己。”我想陈传席先生所言的“古意”也缘于此。


  道理虽然如此,然而又如何理解中国画中的“古意”呢?


  先举一个文学上关于词令的例子,女作家叶嘉莹曾在演讲举例唐中主李景的词《山花子》。



  《山花子》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但作者弃通俗的“荷花”一词,而选用生僻的“菡萏”入词,所为何意?


……
 
阅读全文(8395) | 回复(0) | 引用(0)
品石玉雕工作室——陈小林先生简介
By  鸣亨玉道 发表于 2014/8/3 20:46:00 

 

  陈小林先生,1959年出生于北京,号品石,能画擅书,喜篆刻、微雕。

  陈小林先生自五岁起从学习书法,1988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擅长真、行、草、隶、篆书体,尤偏爱行草书。师从启功先生,著有关于汉字结构《三分法》、《书道本源》两书。主修宋元画及近代写意画,擅长梅、兰、竹、菊写意画。

   关于篆刻,陈小林先生师从徐之谦(西泠印社会员),1979年学习至今,临摹古鈢、汉印、封泥印及西泠前后八家印,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关于平刻微雕:师从象牙平刻微雕大陈石品先生,凭借书法的深厚功底及精湛的微雕技艺,形成了单刀直入,见刀有笔、二者相间的风格。他的象牙微雕作品被多家国外博物馆收藏,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是北京海淀区平刻微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2010年,陈小林加盟鸣亨玉道,全身心涉入和田玉雕行业,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凭借深厚的艺术底蕴,独特的视角,遒劲的书法,精湛的技艺功底,逐渐形成诗书画融为一体的玉雕风格,尤其其书法在玉雕上单刀直入,讲求金石味道的表达,更是独树一帜,成为和田玉雕中一枝奇葩。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充满了隐逸、率真的艺术意境。

 
阅读全文(12131) | 回复(0) | 引用(0)
玩玉心得
By  鸣亨玉道 发表于 2010/12/18 13:05:00 

   古人有玩物丧志一说,那是因人爱物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志向斗志,就忘记或顾不上治理国家了,此句话多只帝王统治而言,现在的社会不同了,和平盛世,在丰衣足食之后,追求精神上的一种享受,于是人每个人根据不同的爱好和文化知识不同,爱好和欣赏着不同的物质品,玉雕品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欣赏由表至里,逐渐就喜欢这门玉的文化,也逐渐玩玉,赏玉,最终得到玉的志向。
 
阅读全文(16828) | 回复(2) | 引用(0)
吴德升大师印象记 
By  鸣亨玉道 发表于 2009/4/23 15:08:00 

知道吴德升大师其人,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05年我看到第一件大师的作品是白玉籽料的摆件《太白醉酒》,李太白无论从神态和体态,都是俱细到位,那么富有感染力,甚至手指握酒杯的细节,都很协调顺畅,惊叹技艺的高超。再后来,渐渐地,通过各种姿态的裸女、玉女的人物形象,吴大师越来越多的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前几天,很有幸,与大师和行业里的大牌们,共聚一堂,借机与大师多交流一下。

 

大师中等个儿,着中式长衫,浓眉大眼,留着艺术家特征的胡须,睿智的目光,炯炯有神,我们先从裸女的造型谈起,大师说“很多人对我的认识有个误区,觉得我就是雕裸女玉女的风格,其实,我对人物有更广泛的涉猎,比如,我雕的罗汉,通过变形夸张,拉长,罗汉的精骨和仙气,就被表现出来了”。大师微笑着,边说边做着手势,给人很温暖的感觉。

 

谈到雕刻,吴大师侃侃道来:“在雕刻过程中,我对徒弟的要求就是要有主次之分的,先主要部分,当主要的部分完成后,次要的部分变成主要部分,细致琢刻,以此类推,每一个部分,都要细致把握,反复推敲,这样出来的作品,才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不禁暗叹大师精益求精的创作心态。

 

另外,大师还希望自己的创作再有所突破和创新,将玉的自然美与人工美,更完美结合,我突兀的问,你认为那样会有风险吗?因为大众对你已经非常认同,当你改变,大众的认可度能否跟进你的突破呢?大师很自信的说,再变,也是有吴氏风格在里面,那个根是没有变的,我相信大众会认可的。

 

吴大师给人的印象是谦虚而有亲和力,谈吐简洁,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他希望能更好地将中西艺术元素拿来所用,包括雕塑、绘画、书法等等,对传统的玉雕艺术继承的同时,也要发扬,努力创作出更多能反映当下人们的思想、生活、审美的好作品来,为此,我们期待着、关注着!祝福大师的明天更好!

 
阅读全文(24265) | 回复(2) | 引用(0)
金勺企鹅
By  鸣亨玉道 发表于 2008/12/8 17:49:00 

陈老师设计习作之二、

                                            金    企 鹅

 

  玉置囊中携之,闲暇之余于掌中指上日久自识此玉玉亦识我。一日梦玉化作企鹅叹曰:“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琢磨作奇传。” 于是搜集南极企鹅数十日定为“金勺企鹅”,在纸上勾、描、画、涂之再用泥塑之。鹅翅为雏鹅之形,借青铜器之纹饰。取玉面之凹凸,存玉面之表皮,得玉天然之形。头与翅人为之,得人与玉之结合,玉上刻“太古元气”。

 

                                                                      200889 于静竹堂

 

 

 
阅读全文(9519) | 回复(0) | 引用(0)
雄鸡鸣晓
By  鸣亨玉道 发表于 2008/12/8 17:24:00 

陈老师,名陈小林,字品石,能画擅书,喜篆刻、微雕,为人谦和,一直想以陈老师这样的艺术造诣,能在玉雕的海洋中畅游,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风格呢?凭借他更广阔的视觉和胸襟,一定会有新鲜的元素在跳动吧。

偶然的机会,邀陈老师尝试设计,老师欣然应允,大家看看吧,我很喜欢,工艺简洁、玉色,玉形,融合,有味道。

《雄鸡鸣晓》

设计构思:

我与此玉朝夕相处,日不离手夜不离身,醒视之睡梦之其形浮想联翩,终不称意。夜沐浴忽闻鸡鸣,顿悟唐李贺《致酒行》之句,得“雄鸡一声天下白”之意。琢磨此玉不失其形,不失其皮,不失其色,微显其肉,集天然、诗意、书法,精工为一体,其形如布袋鸡。袋,囊中可存宝物,鸡,吉之谐音。待知(智)者所爱。

戊子荷月于静竹堂   品石识

      

                                                                                                    

 
阅读全文(36538) | 回复(4) | 引用(0)
热舞
By  鸣亨玉道 发表于 2008/11/4 18:30:00 

 

独具风情,魅力新疆!

 

 

 

 

 
阅读全文(8838) | 回复(0) | 引用(0)
★→信不信由你←★
By  鸣亨玉道 发表于 2007/7/22 18:09:00 

近日在别的网站看到的一则帖子,仁兄文笔不错,蛮有意思的,说得也在理。贴来这里与大家分享。


……
 
阅读全文(18690) | 回复(2) | 引用(0)
玉器的收藏是投资 
By  鸣亨玉道 发表于 2007/4/3 17:02:00 

收藏目前已成为老百姓的一条重要投资渠道,而收藏玉器不失为最佳选择。

……
 
阅读全文(28750) | 回复(2) | 引用(0)
开采和田籽玉实地拍摄
By  鸣亨玉道 发表于 2007/4/3 16:52:00 

 在网上正好看到了这一组照片,和大家分享一下。


……
 
阅读全文(24418) | 回复(1) | 引用(0)
9 1 2 :
博客首页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 使用帮助

和田玉 www.chinajade.cn 中国和田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