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玉猪龙》
三星他拉C型玉龙是在民间征集到的一件玉器。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民张凤祥植树挖树坑时,挖出一件形状怪异的器物。后被翁牛特旗文化馆征集。经红山文化专家孙守道、郭大顺等人多年考证,确定为红山文化玉器,人们誉称为“中华第一玉龙”。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三星他拉C型玉龙之前还有没有更早期的玉祖龙,中国的玉祖龙是哪一类动物的造型。多年来学术界各说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有以蛇为主的多种动物结合体之说;也有马首说、鹿首说、猪首说、牛首说等等。但都因没有玉器实物依据,仅凭文献史料进行分析推论,所以至今没有定论。 依据民间收藏的新石器时期的玉器,提出一些思考供专家点评。 滦河S型玉猪龙(因在滦河流域征集故名)高12.77厘米、宽7.4厘米、厚2.83厘米,重270克,密度3.0,材质为透闪石软玉。(见附图1)

该玉猪龙的首部是非常具象的猪头造型,两只猪耳竖立(其中左耳上部有残)球冠状园眼,猪鼻前拱,鼻梁有两道瓦纹沟,猪嘴微张,颈背猪鬃表现非常突出,身体部分为S型蛇身,非常粗壮,尾部前方有四道瓦纹沟,无佩戴用的“牛鼻孔”。玉猪龙圆雕造型神态端庄肃穆。该玉猪龙的玉质为透闪石软玉,其外壳受自然界长期侵蚀,绿色的沁色(这种沁色罕见)深入玉体。从整体造型、工艺、神韵等诸方面来看,此玉猪龙应该是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由于玉猪龙周身没有孔洞,下端呈尖状,所以它既不是佩饰器也不是摆设器。若用手握持则非常舒适,手的虎口正好贴在猪鬃末端下部一把满握。我认为此玉猪龙很可能是一件手持的玉神器,为原始氏族部落首领所有,用于祭祀或作为权力的象征物。此玉猪龙的断代应为兴隆洼——赵宝沟文化时期。主要依据如下: 第一,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经考古发掘曾发现一个用石块、陶片组成S形的龙身,龙的头部摆着一个野猪的头骨。这是八千年前龙的形象。(见附图2)滦河玉猪龙的造型与其酷似。

第二,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遗址,经考古发掘,出土一件有鸟纹、鹿纹、猪纹的“三灵”尊形器。(见附图3)其中猪纹应是猪龙的图案。猪龙的身体是蜷曲的蛇身呈S型。而头部是写实的野猪头。滦河玉猪龙造型风格与其极为相似。

第三,滦河S型玉猪龙与三星他拉C型玉龙相比较,滦河玉猪龙的龙头是非常写实的猪头形象。龙身也是非常明显的蛇身造型。三星他拉玉龙的龙头似马非马,似鹿非鹿,似猪非猪。龙首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对此,专家学者各持己见。龙身呈C型无任何纹饰,说是蛇身无可厚非。从美术观念而言,造型规律是抽象基于具象,具象先于抽象。滦河玉猪龙的形象是朴实庄严,而三星他拉玉龙的形象是神采飘逸,显然滦河玉猪龙的形象更为原始。在工艺上,滦河玉猪龙仅在鼻梁上方和尾部前方采用了“瓦纹沟”工艺,而三星他拉玉龙则采用“牛鼻孔”“刃状边”“菱形网状纹”和大面积打洼等多种工艺手法。较前者有所发展,但在造型上,两者都注重造型的对称性、线条的流畅性。据此,滦河玉猪龙的年代应早于三星他拉C型玉龙。 第四,据郭大顺先生著《红山文化》一书所述:“赵宝沟文化以最早发现的内蒙古敖汉旗的赵宝沟遗址而命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向北面越过西拉木伦河,向东到教来河流域,向南越过燕山,分布到滦河流域,大致与红山文化分布相近。”滦河玉猪龙的征集地点为滦河流域,其历史渊源流长。据秦皇岛市文物古迹分布图(摘自《秦皇岛文物与古迹》),滦河东岸在现秦皇岛行政区域内分布有:武山古代石洞、霍家铺旧石器时期遗址、赵庄新石器时期遗址、马家峪新石器时期遗址、龙崖寺新石器时期遗址、海阳镇新石器时期遗址、峪门口新石器时期遗址。滦河西岸在现唐山行政区域分布有:安新庄新石器时期遗址、东寨新石器时期遗址、西寨新石器时期遗址。这说明自一万年前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滦河流域生息、劳作、繁衍。滦河玉猪龙的出现决非偶然。 综上所述,滦河玉猪龙的断代,大致应在兴隆洼文化晚期至赵宝沟文化早期,其时间距今约为7600年至7000年。 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何选择猪首和蛇身组成滦河玉猪龙的造型,笔者参阅诸多论著经反复推敲,提出以下看法。 毫无疑问,玉猪龙造型是受当时人们的生态环境原始崇拜、艺术审美、社会结构、生产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笔者以为中华先祖,在众多的动物中选中了猪头作为龙首,蛇身作为龙体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决非偶然。兴隆洼——赵宝沟文化时期。当时的原始农业无疑是靠天吃饭,雨顺则丰收,小旱则歉收,大旱则绝收。因此,人们的原始崇拜中有祭天拜地和神的观念,神能沟通天地决定人的命运,人们在寻找能沟通天地的神。自然现象中的“龙卷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龙卷风过后随之而来是乌云滚滚,狂风暴雨,雷电狂作,龙卷风的形状在中华先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龙卷风的中下部酷似一条向上窜起的蛇身,而上部则是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很难看清象什么东西,但是人们相信这是一个庞大怪物的头。这就是人们要寻找的上能连天下能接地的神;能呼风唤雨的神;能决定人们生存命运的神。 那么神的头应是什们动物的头,远在红山文化之前,距今7000年至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墓葬中,曾发现人猪合葬于同一墓穴的情况,足以证明当时猪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再则猪生性好水,古人视猪为“水畜”。龙能呼风唤雨是一种与水有密切关系的神物,如《管子· 形势解》所述:“乘于水则神立””更何况,黑色的猪头与龙卷风上部黑色的团云非常贴近。因此,把猪头作为龙首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古玉器中也有鸟,那是因为神鹰搏击长空,把鸟头作为龙头也是在情在理。还有鱼龙,那是龙来自水中。总之,玉猪龙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存在决定意识。 是中华先祖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的客观综合反映。滦河S型玉猪龙早于三星他拉C型玉龙,应视为玉祖龙的造型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还会有早期的玉鸟龙、玉鱼龙等被我们发现和考证。 滦河流域的高古玉器至今尚未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据笔者所知的滦河流域散失于民间的新石器时期玉器,涵盖了先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后红山文化等时期。(另文专述)直至孤竹古国的建立。孤竹古国遗址位于现秦皇岛市所辖的卢龙县县城南6公里处。据历史记载孤竹古国的疆域远至到兴中府(即今辽宁省朝阳市),其范围与红山文化分布范围大体吻合。依据郭大顺著《红山文化》一书所述“聚落分化只产生了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这两层关系,并不能导致国家的产生。只有当中心聚落又分化出最高层次的超中心聚落,即形成三个基本层次的聚落形态时,才可能出现国家。这是从聚落考古方面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笔者注意到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遗址的分布大体都在纬度118°~120°经度40°~43°这一范围。如果把这一区域新石器时期遗址视作一般聚落,而把牛梁河遗址视作中心聚落(一定还有许多中心聚落未被我们发现),那么在此基础上又分化出最高层次的超中心聚落就应该在滦河下游区域。孤竹古国的建立就是这一区域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的标志。恕笔者冒昧地说:燕山山脉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滦河是中华民族第二条母亲河。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一条主线。中华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祖龙的研究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滦河玉鸟龙..................

(因在滦河流域征集故名)长9.8厘米、高7.3厘米、厚2.6厘米,重量185.8克、密度2.92,材质为透闪石软玉。该玉鸟龙的首部为鸟头,球冠状眼,尖嘴;龙身为S型,胸部有三道“瓦沟纹”,背部有四道“瓦沟纹”,尾部呈尖端;颈背部有牛鼻孔,孔的位置恰到好处。用绳悬挂玉鸟龙,腹部和尾尖处于同一水平线。玉鸟龙整体造型简练,确不失神态飘逸之韵。 此玉鸟龙与滦河玉猪龙,均出自滦河流域,但玉鸟龙征集时间晚于玉猪龙。根据标型学原则:同一个文化或同一时代的某种玉器的形制特点总是基本相同的;同一个文化的各个类型的玉器的形制特点总是大同小异的。玉猪龙和玉鸟龙造型风格基本一致。 其一,龙身都为S 形。玉猪龙为直S型,而玉鸟龙为横S型。结合《关于滦河玉猪龙的考证和思考》一文所述。S型玉龙应是兴隆洼——赵宝沟文化时期玉龙的一种基本造型。其时代早于红山文化时期的C型玉龙。 其二,从工艺上看,玉猪龙和玉鸟龙都是采用“瓦纹沟”工艺,龙尾部都是呈尖状,猪眼和鸟眼都为球冠状。 其三,造型简约,线条流畅。除“瓦沟纹”外无任何纹饰。 其四,玉猪龙和玉鸟龙经历七千余年的自然侵蚀,表面形成蚀孔、蚀斑,但仍可看出当时器物表面打磨非常精细,圆润均静,是其特征。 非常巧合的是玉猪龙和玉鸟龙造型都可以从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的“三灵”尊形器上的猪纹、鸟纹得到佐证。以后还会不会有鹿龙出现则不得而知。 滦河S型玉龙是不是红山文化专家学者所追溯的始祖玉龙。笔者愿以此文和《关于滦河玉猪龙的考证和思考》两篇文章作为引子,借诸家考证、评论。笔者认为玉龙自中华原始社会起,历经各朝格代传承七八千年直至今日,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对玉龙文化的研究责无旁贷。“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钱其琛语)龙的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奋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