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玉器收藏

日期:2010-07-10     作者:马未都  

43441

    和田玉是等级最高的玉
    
    要对玉有所了解,首先就要知道玉的产地。中国有多少地方产玉呢?现在有据可查的中国产玉的地方至少有几百处,甚至上千处。我们了解一下最主要的几个地方。

    首推新疆和田。新疆和田玉是等级最高的玉。乾隆时期宫廷里的玉,大部分都来自和田地区,比如摆件、器皿、玉牌子、如意等等,不胜枚举。中国历史上很多战国的玉、汉代的玉,以及唐宋元明清很多优良的玉,都是从这个地方出产的。

    新疆和田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很高,气候条件恶劣,一年能开采的时期就三四个月,非常短暂。和田玉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所谓山料,一个是所谓籽料。“籽”是一个很通俗的说法,就是石头籽。我们经常接触的籽料,相对来说都比较小,其实有很大的也称为籽料。籽料最早其实就是山料,由于地壳的变化或一些地质灾害,使山料崩塌落入河床,经过河水亿万年的冲刷,把棱角全磨去了。因为水有滋润作用,籽料往往都温润圆滑,光彩照人。

    那些直接从山中矿藏开采出来的玉料,就是山料。山料没有经过河水长时间的冲刷,所以一般情况下,籽料的质量要高于山料。但这不是绝对的,不是说籽料就一定比山料好,确实也有非常优良的山料。山料可以开采出大尺寸的材料,比如元代玉器的代表渎山大玉海,还有清代的大禹治水玉山子,都是用两块巨大的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的。

    和田玉中的最高等级,今天称之为羊脂玉。一说羊脂玉,大家就可以想象它的样子。羊脂就是羊油,今天能看到羊油的机会不是很多,现在已经不怎么吃动物油了。过去的人老用动物油来说事儿,比如形容德化白瓷是“猪油白”。我小时候家里还经常熬猪油,能体会油的感觉。今天的年轻人可能都看不到动物油了,就没有这种感觉。

    那么,比较肥硕的绵羊被宰杀以后,羊的脂肪部分露出来,这和最好的和田白玉是一种感觉。“羊脂玉”因此得名。因为新疆大量饲养羊,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比较。羊脂玉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非常油润,这个感觉必须自己去找。羊脂玉中的白也有个度,不是千篇一律的白,它的颜色是从非常白一直过渡到青色。
      
    关于玉的书籍只有四部

    关于玉的书,历史上出版的并不多。虽然玉文化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但我们对玉的研究却非常弱。从宋代到清代,配有图的关于玉的书,大概只有四部。
    第一部是北宋年间出版的吕大临的《考古图》。《考古图》我讲过多次,它共有十卷,其中有一卷专门谈玉器。这一卷里的玉器是谁的收藏呢?宋代画家李公麟。
    第二部是元代至正元年的《古玉图》,原来是个手卷,到了明代以后被刊印成书。手卷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极特殊的装裱方式,也是一种欣赏字画的方式。它是一个长轴,打开一点一点看。过去文人将它铺在黄花梨案子上,坐在圈椅上欣赏,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出版过这样一部书,特别有意思。这部书叫《古玉图谱》,有一百卷,非常浩繁,但它被公认是一部假书。作者声称书里收录的都是宋孝宗的藏品,都是宋代玉器。出版这部假书的人叫江春,他自己写了序,并出钱把这部书刊行了。
    我们知道,盛世一定要修典,乾隆时期编纂的最重要的典籍就是《四库全书》。当时《四库全书》的总编纂是纪晓岚,他也看到这部书了。但纪晓岚多牛啊,翻了三页,就把这书给扔出来了,定为伪作,书里的玉器都是假的。这《古玉图谱》就未能被收入《四库全书》。那么,乾隆年间就被宣布为伪作的书,到了民国以后又被人重新刊行了,为什么呢?因为图多。当时大家也分不清楚真假,出版商为了蝇头小利把它出版了。不仅重新出版,还配了彩图。晚清的印刷业开始发达,可以配彩图了,于是把这部伪书配了彩图又出了一遍,害人不浅。
    第四部书非常重要,叫《古玉图考》,分上下卷,作者是著名学者吴大,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刊行。《古玉图考》在玉器研究界影响最大,书里有大量考证。我们讲过,乾隆皇帝不知道玉琮是什么,管它叫“头”。结果吴大考证出来了,这种玉器不叫头,叫玉琮。还有玉斧,斧状的玉器,在吴大以前没有人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过去很多书上都叫“药铲子”。中药铺里也有很多工具嘛,人们就认为它是药铲子。那么,吴大考证出来了,这叫玉斧,是古代的一种礼玉。
    但有一个现象是善良的吴大没有想到的,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玉器作伪,大部分都依照这部书,包括玉器原有的瑕疵都能做出来。比如一块玉璧上有一个小缺口,书上标明了,是后天的伤。作伪的人就会做出一样的玉璧,还把这个伤磕碰出来。明白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作伪的东西,但不明白的人则会信以为真。

    五花八门的作伪

    良渚玉器是作伪者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喜欢的人多。良渚最多的是“鸡骨白”的玉器,最简单的作伪方法就是用火烧。什么东西也经不住火烧,玉一烧就成“鸡骨白”了。但烧过火了,玉就变得很脆,一掰就断。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羊玉、狗玉。怎么做呢?很不人道。作伪的人把羊或狗的后腿拉开一个口,把玉缝进去,搁上一两年。这期间羊别被狼吃了就行。最后把玉再从动物的后腿里弄出来,它里头就含有血沁了。

    有一种叫梅玉,把玉在梅子里头浸泡。今天超市里有卖乌梅的,买上两斤,回去里头搁一块玉,过一段时间,玉准变色。还有一种叫风玉,把玉在高温下煮,煮后拿出来往雪地里一搁,风一刺,玉上面就有细如毛发的裂痕,看上去像是年头很久。再比如就是我过去听老师傅讲:油炸鬼,把玉下油锅炸。估计也不是什么好油,好油舍不得那么炸。炸好长时间后拿出来,就叫“油炸鬼”。再有就是更下作的手段,比如把玉扔到粪坑尿池里等等,五花八门。

    玉器作伪还有一个手段:改造。首先是大改小。在漫长的历史当中,玉器很容易磕碰,或掉在地上摔掉一块,找得着还能粘上,找不着怎么办呢?干脆大改小。对于大改小的玉器,一般来说,要注意它的纹饰,注意它的基本制式。

    第二,添字。一块古玉本来是素器,素的没有带字的值钱啊!作伪的人就往玉上添字,添各种想象的词。添字往往会在中国书法的演变、文字的历史、文字的内容上露出破绽。

    第三,就是增加纹饰。一看素璧不好看,这回不添字了,改在上面磨出来个西番莲。这就坏了!西番莲是明清以后的纹样,露馅了。因为素器不如带纹饰的值钱,所以商业上很多人会用此牟利。再有就是加深纹饰。古代玉器经过长久的时间,纹饰模糊了,工匠就按照它原来的纹饰加深一点儿。在纹饰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一点儿的玉器,让人非常难分辨。

    今天的作伪手段除了以上这些,又增加了一些过去古人没有的化学方法。我见过作伪的人家里跟化工场似的,都是各种试剂。再有就是利用高压。自从有了压力锅以后,我们就知道高压确实有效,对吧?平时炖鸡得一个钟头,用高压锅二十分钟,鸡就烂了。在高压下,可以很容易地作伪。比如,颜色可以很快地吃进玉里面。

    我们常在玉器界听到一个词叫“提油”,是指做出玉的皮色。

    到底“提油”怎么做呢?本来是一块没有颜色的籽玉,要做上皮色。过去说西北的山里有一种草,叫虹光草。用这种草的草汁浸泡籽玉,然后用火烤制,就叫提油。书上还有记载,说是用“乌木屑煨之”。煨,就是用火慢慢烤。用乌木屑煨,就是“提黑”;用红木屑煨,就是“提红”。这些说起来也叫提油。那么相对于用虹光草的方法,这些算新提油。今天新提油的方法五花八门,非常多,各种招儿都能让颜色染得非常像。但染的毕竟是染的,你化妆出来的脸色再好,跟自然的脸色还是有区别。我看见北京潘家园就有很多人手里拎着白玉,上面带大块大块的黄色,那全是提过油的。你要吓唬他,除了说“油炸鬼”,还能用一句话:“你这提了油了吧!”

    玉的天然缺陷

    玉是一种天然物质,必然会带有天然缺陷。第一,是绺。绺就是裂,绺裂。中国文人都比较酸,玩古董的时候,会把古董上所有的缺陷都尽可能地避免明说。玉器裂了,叫绺;瓷器裂了,叫璺。我们有一句老话叫“打破砂锅璺(问)到底”,就是这么来的。这个璺,指的是大的裂纹。象牙裂了,叫笑。过去老说:这象牙不错,就是笑得太厉害。意思就是裂得太厉害了。

    玉有一种很独特的杂质,叫絮,指玉里含有的絮状的东西。不是每块玉都能看得清楚,最好的羊脂白玉里根本看不出絮状物质来。但如果你能在玉里看出絮状物,你就踏实了,证明板上钉钉这是块玉。如果你看见里头有一个大气泡,那瞎了,这是块玻璃!

    再有就是棉。棉,单指水晶中的杂质。水晶也是玉的一种。水晶里的棉也非常难分辨,是丝绺状的物质。等级越低的水晶杂质越多,看得清楚;等级越高的水晶越纯净,跟玻璃一样,肉眼看不出来。如果能看见棉,一定是水晶;看不出来的时候,你就要小心,那可能是一块透明玻璃。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玉雕艺术创作——探寻深化自然之美(二)

下一篇:玉雕题材设计体现历代生活风貌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