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诡幻的昆仑山

日期:2006-11-01  来源:新华网    

18485

  玉出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昆仑山不仅恢宏磅礴,高峻沧桑,而且出产名动天下的美玉。记者近日深入神秘诡幻的昆仑山瑶池圣地,试图揭开独一无二的昆仑玉石传奇面目。
  祖山神玉
  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两千年前的屈原做梦都想着脚踏祥云游览昆仑,两千年多年后的一个清晨,记者带着满脑海昆仑山远古的神话,踏上了寻访神奇昆仑玉的旅程。
  昆仑山起自帕米尔高原,横贯亚洲中部,由新疆西藏地界入青海、四川。昆仑山势如巨蟒,誉称亚洲脊柱。昆仑山在新疆境内有1800公里长,在青海境内有1200多公里,宽平均海拔为5500米。
  昆是高的意思,仑则有屈曲盘结的状貌。昆仑是所有名山大川中最为神秘的地方,在古人的超凡想象里它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隆起体块。
  古书中或称昆仑为墟、或称为丘,它是万山之宗、龙脉之祖,这样神奇的地方自然就会有诸神居住。最早的传说是人面虎身,长着尾巴的神守护在那里,以后就变成了美丽的女子--西王母。相传她是昆仑山的仙主。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便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这里海拔4300米,气象万千,为道教昆仑宗派的发源地。
  作为中国第一神山,千百年来昆仑山留下了无数美丽的传说和难解之迷。
  共工氏驾龙凌空,猛地撞向昆仑山(不周山)。一声震天巨响,昆仑山拦腰折断,山体轰然崩塌。天地发生巨变,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大地向东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倾倒,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
  上古的神话也许应验了亿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从大约4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以片麻岩、板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组成太古代地层到使亚洲发生褶皱、变质、断裂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新生代地层,地球内部经历了多代地壳变化,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石类。据当代科学考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地质板块活动之剧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交汇处也是两大地质板块交汇点。不断的运动和撞击,在板块间巨大的挤压力量和地底岩浆的共同作用下,一种神奇的矿物结构形成了,那就是神奇美妙,独一无二的的昆仑玉石。
  采玉昆仑
  记者驱车前往海拔近5000米的昆仑山深处埋藏着宝玉的野牛沟和仙女峰。从格尔木来到纳赤台清泉,海拔由2800米上升到近4000米。位于沙松乌山和博卡雷克塔格尔之间的昆仑泉,传说是西王母用来酿制琼浆玉液的泉水,我们想这些来自昆仑深处的泉水肯定也来自昆仑玉的处所,抚摩过冰洁的玉身。
  喝过甘甜的昆仑泉,我们就要跨越昆仑河深入著名的野牛沟昆仑玉矿开采点了。这里属昆仑山脉东沿入青海部分,西距新疆若羌县境300余公里,与东昆仑沿线尤其是若羌、且末等地的地质构造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进入昆仑河谷地,极目处,莽莽昆仑,银装素裹,万峰耸立,直插云霄。
  神圣的昆仑山曾经是那样令人心驰神往,可当越野车长时间穿行于昆仑山间无穷无尽的荒滩戈壁时,它留给记者的印象却是连绵不绝和满目荒凉,感觉犹如脱离人寰身处另外一个荒寂的星球,更难以想象晶莹剔透的温润宝玉会出产于此。也许这就是昆仑的苍茫与大气、雄浑深邈和变幻无穷的本色吧。
  车子刚拐过一个河谷,荒原上突然刮起大风,风沙无孔不入地钻进吉普车里,我们满身都是尘土。跳动的车窗外,一群藏羚羊在沙尘中露出惊恐的眼神,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无人区。
  野牛沟原生玉矿位于野牛沟的一处峰顶,海拔4500多米。对昆仑采玉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充满致命诱惑和未知的地方。这里出产的白玉、清白玉、青玉,质地细润、品种丰富、块头大,属上等好料,与和田玉基本相同,不少还达到羊脂白玉的标准。特别是其翠绿色、烟灰、灰紫色品种在和田玉中都极为罕见。曾有一位浙江人在此开矿采玉,一夜发迹而成亿万富翁。采玉暴富的消息飘荡在高原上空,也吸引着无数寻梦者的到来。
  顺着盘旋回曲的山道爬上开采点时,我们早已是喘气吁吁。高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与被采玉工开凿的巨大的洁白的山体剖面在强烈的阳光下刺得我们难睁双眼。石韫玉而山辉。传说,玉埋于石,难为人识,但那温润的玉气会在温煦的阳光下升腾在空中。眼前神奇的白色营造着一种美玉生烟、扑朔迷离的错觉,令人的思绪恍惚若失,仿佛自己也已化身其中。
  在高达百米的工作面上那些采玉工人与自己挖开的山体形成了巨大的对比。从远处看,他们犹如一粒粒细小的芝麻散落在石块中间。望着那些细黑的移动着的人影,我们突然觉得人类不但和大自然相比显得渺小,有时面对自己创造的浩大工程也会产生无尽的慨叹:创造变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最终剩下的往往只有孤独、渺小与茫然。
  《诗经小雅》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开采山石料在古代叫攻玉,也指开采山玉,即开采原生玉矿,但这要冒极大的风险。自古至今,有无数人为此倾家荡产,损身殒命。在昆仑山野牛沟采玉的多是回民,他们来自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贫穷的乡村。小韩是他们中的一个小负责人,他带领记者一直下到矿底几十米深的矿洞。
  这个矿洞高、宽都只1米多点,我们只能一寸一寸匍匐着爬进洞中。没进洞之前,记者想象玉石矿一定是连成一片的,洞里肯定是四壁皆玉,光可鉴人,可我们一直爬到到洞底也没看到一丁点玉的痕迹。爬出洞外,记者想请小韩指点我拍摄一张原生玉矿脉的照片。望着高达百米的开采面,小韩扳弄着被石头啃掉小拇指的左手默然地摇着头。他说在这开采一年多了,连他自己至今也未见到一处像样的矿脉。
  在来玉矿之前,记者认为采玉可能和开采大理石一样,一采一大片,直到这时才知道想象是多么无知可笑。首先玉矿不像别的矿石连片,而是断断续续地藏在石岩芯里,矿脉真的如古诗所云如烟似雾、飘忽不定。偶尔露出的矿脉又被厚厚的岩石层包裹,每取一块玉必须去掉大量的包在玉外的坚硬岩石。这就决定采玉人不但要付出十分艰辛的劳动,同时,还要有一双识玉的慧眼,识别玉和石的不同。与玉相连的岩石叫玉石根,看来像玉却是石,最难区分。取得不好,玉石俱碎,前功尽弃。
  传说昆仑山的神仙们把昆仑玉种在苗圃中,尽心呵护一千年就能泌出一滴玉膏,然而玉非常难种,常常眼看快成膏时却忽然毁了,数百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
  在记者看来昆仑山采玉人比那些种玉的神仙还要艰难。黄金有价玉无价,只有亲眼看到那些浩大的工作面、极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他们到目前为止还几乎是零的回报,记者才知道得到一块宝玉是何等的困难与艰辛。在野牛沟这个矿点,小韩他们几十号人已经日夜不停地开采了一年多,投入资金累计上千万元,还有数名采玉工人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可至今还没有开采到一块玉料。难道冥冥之中真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执掌着命运?看到小韩无可奈何的眼神和黑漆漆的矿洞,记者终于明白赌玉的残酷与惊心动魄。
  著名的野牛沟,没有让我们看一眼昆仑玉的本原状态,甚至没有给记者拍摄一张出色的照片的机会,像山上那些千辛万苦的采玉人一样,这次我们也无功而返。
    神奇昆玉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对玉的定义一直模糊而唯心。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根据被英、法联军掠去的大批传到欧洲的中国清朝乾隆玉器进行化学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玉材料主要有两种:角闪石类和辉石类。角闪石类主要为产自昆仑山脉的昆仑山玉。另一种辉石类为以缅甸翡翠为主的缅甸玉。按摩氏相对硬度的差异。昆仑玉硬度略低于翡翠,所以被称为软玉,翡翠则称硬玉。
  从此,数千年来中国对玉的定义不清的状况在地质学的涵义上得到界定:分布于中国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代而形成的软玉矿,与超基性岩无关,其成因不是区域变质形成,而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形成。这在世界上已经发现的软玉中是非常独特的。
  角闪石族矿物根据所属晶系的不同,可分为斜方角闪石和单斜角闪石两个亚族。单斜角闪石属单斜晶系,主要有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等。当玉石的主要成分为透闪石时,称透闪石玉。研究表明昆仑玉的矿物成分以透闪石为主,含量一般在95%以上。
  据专家介绍,系出名门的昆仑玉与和田玉同处于一个成矿带上,昆仑山之东曰昆仑玉,山之北曰和田玉,两者相距直线距离不过300公里,所以昆仑玉与和田玉在物质组合、产状、结构构造特征上基本相同,可谓大自然中的孪生同胞。有的晶莹圆润、纯洁无暇、无裂纹、无杂质的上品昆仑玉甚至还能超过和田玉。
  青海昆仑玉质地细润、淡雅清爽、油性好,透明度高,可分白玉、灰玉、青玉、白带绿、糖包白等等。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等测试手段,对青海昆仑玉矿物、化学成分分析和显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其主要结构类型为:毛毡状结构、显微纤维-隐晶质结构、显微纤维结构、显微叶片状-隐晶质结构、显微叶片状结构以及放射状纤维结构。特别是昆仑玉白加翠,白中带有碧绿的玉质颜色,纹理细腻独特,色泽美丽丰富,这是昆仑玉独有的一个奇特品种,让人觉得神清气爽,美不胜收。
  因为青海玉产地就在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附近。民间传说,昆仑玉还有着消灾免祸的超自然力的非凡功效。虽然这些传说带有一定的唯心迷信色彩,但经科学检测,昆仑玉石中含有硒、锌、铜、钴、锰等多种微量元素。长期佩玉,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逐步被人体吸收,保持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确实能够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东南大学生物工程系采用现代技术研究表明:人体本身会产生温度场、磁场、电场,从而构成一个生物信息场。这个生物信息场会产生一种相应生物波波谱,生成生物电与玉产生一种奇特的光电效应。这种光电效应可以使人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
  赵汝珍《古玉辨》曰:岂知此乃精神贯注之结果,并非无理性之言也。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搬迁。其一举一动,必特别小心。必视而后动,虑而后行。若是,则必少生是非,少遭意外。即偶遭意外,因心志有可靠之保护,必有意外之幸运。因之遂谓旧玉可以护身。也就是说,因为视玉极重,所以精神极其专注,即使偶遭意外,可能会因为心志集中,而有意外之幸运。玉保平安,若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加以科学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精神层面考虑,作为一种信念,它反映了人类追求美好的共同愿望。
  青海软玉的出产,可以说是1990年以来中国玉石市场上极具震动的一大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海玉和新疆玉的产地问题已被淡化,因为,青海和新疆的界分仅仅是行政区划而已。从宝石学的角度来看,青海软玉的质量完全达到和田玉分级分类的公认标准,可以和出产若羌、且末、喀什等地的新疆玉石一样列入和田玉的范畴。1999年以来,青海软玉白玉、青白玉的优质老坑料在市场得到普遍认可,加上资源日益稀少,优质青海白玉原料价格由1992年的每公斤5元,飞扬到目前每公斤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对此,许多人为没有及早地认识青海软玉、在其价位低廉的时错失商机而抱憾。目前,青海软玉由于文化和地理背景上的差异没有和田玉的辉煌显贵,但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资源的日益稀少,青海软玉将会拥有更高的地位和价值。
  千年怅惘
  1992年的农历正月初五,空寂的昆仑山万宝沟里移动着几个渺小的人影……
  1992年元月,格尔木市动员全民上山找矿,并制定了一套奖励政策。农历正月初五,格尔木市格勒木德乡党委书记达西就带着儿子旭辉和朋友巴力登上昆仑山找矿。
  达西一行5人开着自家的北京212吉普车来到距格尔木市区100多公里外的万宝沟。下午3点左右他们在玉女峰发现山坡上有不少从未见过的碧绿石头,并带回一块几十公斤的绿石。神奇的石头引起他们巨大的好奇心,两天后一行四人再次来到玉女峰,这次他们费了3个多小时爬到峰顶。一种奇特的景象把他们惊呆了:遍地都是洁白和碧绿的玉笋、玉块。一个被时光掩埋了亿万年的玉矿就这样被发现了……
  但是,有着无数神话传说的昆仑玉历史到目前为止难道只有这短短的13年吗?
  当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亮华夏历史的时候,这片东方神奇的土地就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华民族对玉石的探求可以追溯上万年。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那些价值连城的宝玉大部分都出自遥远的昆仑山上。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衰。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公元282年,河南汲县一座古墓中的古简记载了周穆王与西王母交往的一段缠绵故事:西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日行三万里,到昆仑山瑶池会见西王母。临别时西王母约他三年后再来,还送他8车宝玉……
  也许这就是最早关于昆仑玉进入中原的记载。但是像昆仑山上无数迷团一样,除了神话传说,昆仑玉却在这块高原上沉寂千年,毫无声息。
  昆仑山下的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南部。这片广阔的区域是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轮番更替游牧的地区之一,千万年来,这一带屡经民族递嬗演变,留下了各个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格尔木市北缘相毗连的小柴旦湖沙砾层中发现的石器证明了距今约23000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
  位于格尔木市南约110公里处的三岔口细石器遗址,海拔3700米,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1956年经中科院考古专家鉴定为细石器时代遗物,距今约1000年。这说明了早在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就在此地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此外,三岔口遗址与2003年9月发掘的纳赤台细石器地点以及可可西里细石器地点等地的石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说明早在一万年前沿格尔木河至昆仑河一线就是一条重要的早期石器带。说明那时在昆仑山一带的古人类已经具有高超的石器加工工艺和文明传播活动。
  玉石专家陈大年说: 无论何种礼器断无突然而发生,必有其所演进之渊源,后世礼器之渊源,即古时用器之演进也。
  按传说,西王母的瑶池在青海境内的昆仑上,从23000多年前开始,这里的人类就会打制石器。这一石器带带附近的昆仑山又有丰富的玉矿,那么这里在周代以前就应该有玉的开采和加工。
  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大量礼仪玉器的喇家村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部。这里早年曾出土齐家文化大型玉璧和玉刀。至今,村民但凡动土,都会有玉出现,可见,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古人就开始接触玉了。
  这个史前文明的部落曾是那样的辉煌和强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7楼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著名边疆考古专家王仁湘先生深深慨叹着。王仁湘先生告诉我们:从出土的大型石磬和玉刀玉璧得出这个遗址在当时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原始村落。在死者的身上发现的多件玉璧,让人很自然地想起长江下游良诸文化中的类似发现,说明那时它们之间有着文化交流,所以就有形状相同的一些玉礼器和宗教仪式。这些玉礼器的主人,在当时被认为具有通神的法力,他们就是用这些精心雕琢的玉器,完成了人与天地沟通的隆重仪式。
  喇家村遗址中大量而精美的玉器,虽然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的史前时代,中国西北的黄河上游地区就曾经有古人类活动,而且也说明他们还创造了相当灿烂的古玉文明。但是,喇家村以及周边地区,无论是现在还是从历史资料来看都没有玉矿。那么,这些玉器会不会就是出自今天格尔木昆仑山地区?
  但是,4000年前的这个时刻,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又突然神秘消失了--是什么挡住了文明的车轮,把喇家村地区的文化摔出了历史发展的中心舞台?昆仑玉的千年沉寂是否和喇家村文明的消失有着么种联系?
  虽然一串串历史迷团使得专家学者不得其解,但王仁湘先生坚信:喇家村遗址中肯定还会有大型的玉石加工中心出现,根据运输距离和地理条件分析,这里的玉料极有可能来自青海昆仑山上。
  可以这样设想:4000年以前,就有人们穿着麻布和兽皮,怀揣青海昆仑玉石,越过雪山草地,忍受寒冬酷暑后到达今天的喇家村,这儿在当时是一个极其显赫的昆仑玉石加工和集散地。一部分玉料留下之后,剩余的向中原地区扩散。后来,一次空前的大灾难彻底地把辉煌的喇家史前部落和昆仑玉文化埋入荒原……
  不久,喇家村遗址将开始新的发掘。考古工作者期望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将遗址中出土的古玉与昆仑玉进行研究比较。如果推想得以验证,那么中国的古玉历史将要重新改写。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玉出昆仑—新疆和田采访纪实

下一篇:和田采玉:从历史到现实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