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玉雕产品的重新定位

日期:2011-05-20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作者:朱怡芳  

12245

    暂且不论材料的稀有、珍贵,自然材料本身是有生命的,然而无谓的消耗已无法抹去人类道德的劣迹,更何况那些粗制滥造、不负责任的有意识的造物行为。海德格尔曾经在造物的伦理意义上提出这样的观点:虽然雕塑家使用石头的方式仿佛与泥瓦匠与石头打交道并无二致,但是雕塑家并不消耗石头;虽然画家也使用颜料,但他的使用并不是消耗颜料,倒是使颜料得以闪耀发光;虽然诗人也使用词语,但不像通常讲话和书写的人们那样必须消耗词语,倒不如说,词语经由诗人的使用,才成为并保持为词语。可见,玉的雕琢一开始就应纳入伦理的、惜物的思想进行设计。在玉雕制品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从精神上将其视为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来完成,即设计师应像雕塑家、画家一样不应该消耗材料,而应使它物有所需、物尽其用。这里的“用”不只是物质的、功能的“用”,还是精神的、艺术的、情感的“用”。

    作为一个消费者,他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消费品,但玉雕产品这种本来可以多元、迎合个性化情感需求的物品为何走向了它来选择消费者的歧途呢?诸多现实情况反映出这一行业已经显化以及仍然潜藏的恶性征象。这难道不是人类作茧自缚?

    当代玉雕的品评标准呼之欲出,既是因为更多崇玉、爱玉之人无法容忍市场上无数的视觉污染和垃圾生产,也是出于对传统玉文化的尊重与责任,玉“德”在当代可以衍化,但不能扭曲。很多情况下,人们消费这些工艺品,并不完全出自个人的喜好意愿,作为每一位业内人士更有责任引导正确的玉“德”观,要用心表述,去引导消费者“怎样的才是真正美的、值得拥有的”产品。笔者认为,玉雕产品在当下必须走多元、个性化的路线。

    何谓“多元”与“个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玉”的重新认识和界定,这是玉雕品评的基础前提。狭义的玉,专指传统统治阶层意识形态下特称的真玉。正是这种独尊显要的地位,使得后世各代不断地模仿真玉制品,其他玉石在相应的社会身份等级划分之下变成了次级品、替代品,缺失了话语权力。在当代,很有必要对玉的概念做广义的界定,只有包容性的概念才能为那些价值并不低廉的玉石“正名”,使其名正言顺地成为它自己,有它自己的“个性”特色,走自己“多元”的设计制作路线,而不是被迫模仿、屈从位卑。春秋战国时期曾有过僭越礼制的历史,无法享用真玉的王侯在墓中亦会使用其他材质的玉石制作天子可享的“九”数等级的器具。着眼当下,我们不是去僭越什么礼制,而是采用一种带有“僭越”性质的做法,去挽救那些因为独尊而被沦落到仿冒或替代地步的原料,纠正那种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就将自己定位为“低人一等”的习惯和态度。每一种玉石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美:和田玉温儒含蓄,翡翠彰显富贵,独山玉变幻莫测。诸如此类,既有可比性也有各类材料专有的不可比性,若能得到妥善的设计、利用都能一枝独秀。

    其次,对玉雕产品要形成新的认识和定位。世易时移,社会文化不断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既然玉已从王玉走向民玉,品种就要纳入不同身份更广的社会群体,并依据不同的功能来做出新的划分。个人认为,当代玉雕品种可以划分为玉雕艺术品、玉雕工艺品和时尚消费品这样三个大的类别。这种划分有别于一直以来以器形、题材为主要标准的传统分类方式。

    第一,玉雕艺术品。玉雕艺术品中包含传统风格的艺术品和当代风格的艺术品,这样的划分可以使旧有的传统题材、表现技法与现代的创意理念共存。当代,很多的玉雕作品面临评奖时十分尴尬,就因为设计创意不符合传统认可的标准,而被排斥在门外,这并不利于行业内的创新。可以说玉雕技艺上的创新是有限的,但观念上的创新是无限的,只要创意是健康有益的就应当加以引导。所谓“有益”既指尊重材料、对材料使用有益,也指关于玉文化及艺术更深层的有益的反思与认识。从功能上来讲,玉雕艺术品的定位是收藏,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收藏,它必须是高端精品。对于这类玉雕作品是否是精品,不应只看重材料和工艺。有一类作品工艺上可以说是黔驴技穷,处处都是精雕细琢,甚至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观者会为其精湛的技艺所叹服,却不一定为这样的作品所打动。事实上,一件作品的美感以及背后的故事才会引起观者的共鸣。还有一类作品,它不怎么经过整体雕琢,尽可能保持了原石之美,能带给观者更广的意象空间。这类作品不是缺少雕琢技法,而是局部地方设计细节、恰到好处的精细琢磨,其设计过程并不比前一类作品轻松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讲,后一类作品更有收藏的价值,不仅因为它对玉材本身更加尊重,创意奇妙,独具意象,而且较前一类作品它拥有更广的再设计空间与再利用价值。

    第二,玉雕工艺品。它包括了用于社会交往的礼品和旅游纪念品。玉作为已经更多的融入了当代诙谐乃至讽刺性的世俗文化,有的甚至可以夸张地比作“脑筋急转弯”,观者不看作品名根本不知其所云,试想若是一件作品根本不能与观者达到理解认知的共鸣,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吗?应当认为,这般大量的世俗化题材作品,在继承传统世俗文化的过程中有了当代文化的融合,但它不代表最优秀的玉雕作品,只能列为玉雕工艺品。确切地说,旅游纪念品也是另一种功能的玉雕工艺品,它包含有高、中、低档次的产品。但必须强调的是,旅游纪念品也应当注重品牌经营,只有品牌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才是一个旅游者愿意购买作为纪念的初衷,粗制滥造只能损害经营者希望宣传推广的形象,一经传播,有些损害对地方文化、企业形象将是毁灭性的。

    第三,时尚消费品。玉雕时尚消费品主要包括首饰和其他饰件。目前市场礼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曾有:予神的礼品——敬神的玉器,予天地的礼品——礼天地的玉器,予王宫贵族的礼品——进贡和赏赐的玉器,以及予个人交往的礼品。玉器作为“礼”的功能一直延续至今,无可否认,相当一部分工艺品都是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的必需品,人们应当正视这种需要存在的必然,而不该隐晦或唾弃。

    可以说,当今市场上众多玉雕产品的世俗性题材都迎合了这种文化需要,比如福、禄、寿、喜、财的传统世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玉雕制品的设计走向:无论什么材料都形成了惯例,首先被做成“瑞兽”、“蝙蝠”、“莲花”、“莲子”、“牡丹”、“蟾”、“喜鹊”、“大象”、“宝瓶”等等;依照这些吉祥瑞语,进行所谓创新式的谐音处理,“连升三级”成了“连生三鸡”,“河蟹”意作“和谐”。可以说,谐音处理上有相当数量的玉饰制品,大都是佩戴于身体的饰件,如手镯、戒指、耳饰、颈饰、腰饰以及少数作为佩饰的把玩件。其档次不一,高的标价百万元,低的几元,受时尚文化影响十分明显。

    时尚具有极强的易变性,有时求新、有时复古,反映出时尚变动不居的性格。很多人不理解为何目前有如此多的饰件批量化生产销售,其根本要追究到时尚的这种时效性、流行性以及模仿特征。顶级的和田玉、翡翠观音、佛挂件对常人来说是无法消费得起的物品,但是用岫玉充当和田青玉,用马来玉或处理过的B、C货假冒A货翡翠等等,采用科技手段对玉质进行加工处理可以使其达到逼真的效果,这种非自然方式的介入,使得“以次充好、以假替真”的产品满足了普通人消费的愿望,他们也能佩戴那些像模像样的翠绿色挂件。

    任何时尚只有在不断地被模仿中不断地丢弃原有的时尚才能出现新的时尚。可以说,世俗甚至媚俗具有这种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笨拙地仿效各种形式或想当然地、胡乱地将某些形式组合起来,以重视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一些式样。然而由于材料的限制,要在玉石上进行时尚变换实属不易,紧随时尚造成的一种结果就是大量模仿时尚而模仿之后遗留下的产品形成堆积,比如早些年流行观音、佛,前几年流行貔貅、平安牌,这几年流行手工编织组合扣、珠的饰品,而目前市场上所堆砌的就是这些时尚的遗迹。在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作为时尚消费品,玉饰应当有更多的表达途径和更广的设计空间,而不是以“造假、仿冒”的劣名一味模仿。一些高新技术手段的介入,应当更好地服务于独特的创意,即使材料非真,但也可以因设计取胜,此种案例在人造珠宝首饰设计中比比皆是。此外,一些不良的玉石材料也不应该忽视和浪费,只要重新定位、评价和认识,只要量体裁衣、有好的设计理念引导消费者,那些恶劣的势态必然改观。

    由此可见,对当代玉雕品类的重新定位和认识,是确立玉雕品评标准的前提条件,在客观“类”的定位之下,这一行业所涉及的矿、工、贸、学、研诸领域自然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朱怡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玉文化及产业经济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传统玉雕题材的寓意:组合寓意篇

下一篇:和田玉玉器价值影响因素的探讨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