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雕刻 受益玉雕——专访新疆玉雕工艺师马元经

日期:2014-04-26  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文/ 郭坤庆 图/罗立峰  

9880


  “玉也有因果,就像人,有善因,才会有善果。爱玉的人有善缘,才会来赏玉。”4月14日,在华凌珠宝玉器城2—17号玉果轩,记者见到了这位从小痴迷雕刻,而受益玉雕的新疆玉雕工艺师马元经。

  1983年2月出生在奇台的马元经,从小就热爱绘画与木雕。小学的美术老师认为他有绘画的天赋,就在假日里在家中教他素描、国画,还会带着班里的学生到戈壁滩上捡树根在木头上作画,做木雕。他们当时做的木雕龙、虎、笔筒等木雕作品,在美术老师的画廊里都能卖上百十元。

  看到马元经喜欢绘画与雕刻,他的父亲开始可以培养他,给他买绘画的笔、纸和染料。在家排行老六的他,作品开始被姐姐和哥哥拿去送人,马元经说,在那个都送明信片贺年卡的年代里,送人木雕作品是很长面子的一件事情。

  2003年从成都理工学院毕业后,马元经还是惦记着自己的雕刻,开始学习玻璃雕刻,在玻璃上雕刻中国传统的各种图案。马元经说,雕刻的基础元素是相通的,例如龙、凤、青铜器,在木雕、玻璃和玉器上雕刻只是艺术的形式表现不一样。

  2004年,痴迷雕刻艺术的马元经,由朋友介绍,拜师玉雕大师周雁明开始学习玉雕。马元经说,自己就是奔着雕刻的艺术去学习的,雕玉的时候发现和田玉是有很深中国传统,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加上创意之后就成了文化的载体。2007年,他在师父周雁明的精心指导下,开始独立设计制作玉器,但是大型复杂的玉雕,还是得师父指导。

  自立门户的时候,是2010年,马元经租了两节柜台,购买了两台雕刻机,开始走上玉雕创业之路。每天,马元经睡觉都在凌晨3点以后,他说要练习雕刻,要学习查阅资料,让每件玉雕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寓意,虽然累,但是他感觉到开心快乐,他要做一个快乐的玉雕人。

  为和田玉爱好者雕玉,他从不讲工费,而是讲究自己的做工是否完美,让顾客看着给工费。他说,不管顾客拿来什么料,都要认真的去做,价格可以打折扣,但是做工不能打折扣。他做雕刻越是碰到不好的料越是认真,他觉得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做好自己的工作,也乐在其中。

  和田玉通常以光洁、细腻、纯净、温润的白玉为美,那些僵白的部分总被视为玉质糟糕,多余的部分而切除,可是马元经遇到了一块籽料,一部分鸡骨白却如一道光照射进了马元经多愁善感的内心。他想到了童年时玩耍的羊骨,新疆叫做“阿斯克”,东北地区叫做“嘎拉哈”,也叫做“必式”(音译)的。马元经开始雕刻了,作品《骨气》仍旧是洒金皮色,自然过渡到短骨二端凹陷处,最美的细节是在于打碎的一端,骨头坚硬的质感,显露出些许饱满的骨髓,骨结边缘细碎的沙坑……没有过多的修饰,只客观呈现,却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件作品传递给我们一种力量,人生坚定的信念和意志,骨气虽然破损了或者因为怎样的勇气“宁为玉碎”不得而知。但以和田玉来表现的这种破损却使骨头和玉质巧妙融合,骨与玉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马元经玉雕作品-骨气1

  马元经说,玉不雕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要把人的劣性随着机器的轰鸣,像玉的杂质一样“剜脏”、“去绺”。看玉看人生,琢玉也是在琢自己。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玉美无暇——新疆玉雕工艺师王立飞:玉雕精中求精

下一篇:玉雕要有追求完美的心——专访新疆玉雕工艺师吴春雷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